它特指在碳达峰目标压力下,一些地方或行业采取 “运动式”、“突击式”减碳的极端行为,但其本质反而可能是在目标年份前抢时间、抢速度、抢规模地盲目上马高碳项目或过度消耗能源,导致碳排放不合理地急剧增长,从而对长期碳中和目标造成严重危害。

 


一、 “碳冲锋”的具体表现与直接成因

“碳冲锋”并非单一原因造成,而是政策、经济、行政和市场因素交织的结果:

  1. 政策理解偏差与层层加码:

    • 错误解读:将“碳达峰”误解为在2030年前可以“任性”排放,认为达峰前是最后的发展窗口期,试图将碳排放“基数”做大。
    • 层层加码:上级下达减排任务后,下级为表决心或确保完成,可能制定更激进的短期目标,采取“一刀切”的简单粗暴方式。
  2. 短期政绩观驱动:

    • 一些地方官员在任期制下,可能更关注任内的短期经济数据和显性工程。在“达峰”前快速上马容易拉动GDP的高耗能项目,成为了一种诱惑。
  3. 经济结构转型阵痛与路径依赖:

    • 对于传统重工业占比较高的地区,绿色转型成本高、难度大、时间长。在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前,存在依赖传统高碳路径的惯性,试图“最后再搏一把”。
  4. 市场机制不完善下的应对策略:

    • 全国碳市场等机制尚在发展中,价格信号未能完全引导资源配置。一些企业可能担心未来碳排放配额收紧、成本上升,从而选择在政策完全收紧前扩大生产。

二、 “碳冲锋”的多重危害

“碳冲锋”的危害是系统性和深远的,它不仅无助于减排,反而会带来巨大的反作用:

  1. 危害一:严重冲击经济平稳运行与社会稳定

    • 对企业:“运动式”关停限产会直接冲击供应链,导致企业订单违约、资金链断裂甚至倒闭,造成“劣币驱逐良币”的局面。
    • 对就业:相关行业的突然萎缩会引发失业潮,影响民生和社会稳定。
    • 对通胀:高能耗行业(如钢铁、水泥)的突然减产会导致原材料价格剧烈波动,向下游传导,引发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。
  2. 危害二:严重损害政府公信力,扰乱市场秩序

    • 政策不确定性:“碳冲锋”及其后的紧急刹车,会让企业对政府的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失去信心,不敢进行长期投资。
    • 扭曲市场信号:突击性的行政命令严重干扰了正常的市场供需关系,导致资源错配,反而阻碍了绿色低碳技术的自然生长和市场化进程。
  3. 危害三:锁定高碳路径,阻碍长期技术创新与产业转型

    • 技术锁定效应:在达峰前盲目新建的高碳基础设施(如燃煤电厂、高炉)其寿命往往长达数十年。这些资产在未来会成为 “搁浅资产” ,同时也会技术锁定当地的能源消费模式,使得未来转型的成本更高、阻力更大。
    • 挤出创新投资:将大量资金和资源投入到传统高碳产业,必然会挤占对绿色科技研发和新兴产业培育的投入,从长远看削弱了经济的竞争力。
  4. 危害四:最终阻碍“双碳”目标的实现

    • 增加碳中和难度:碳排放峰值越高,意味着后续实现碳中和时需要减排的绝对量就越大,时间更紧迫,压力也呈几何级数增长。这无异于“寅吃卯粮”,将更大的困难留给了未来。
    • 影响国际形象:中国向国际社会郑重承诺了“双碳”目标。“碳冲锋”这种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若泛滥,会损害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形象。

总结:为何必须坚决防范“碳冲锋”

中国政府早已认识到“碳冲锋”的危害。国家层面多次强调要 “先立后破” 、“稳中求进” ,坚决防止“运动式减碳”。这指明了正确的路径:

  • 先立:首先要建立好新能源体系、绿色低碳产业和技术,确保能源安全和经济平稳。
  • 后破:在新能源能够有效替代的基础上,逐步减少对传统高碳能源和产业的依赖。

因此,“碳冲锋”是一种短视、有害的投机行为,与“双碳”战略所要求的系统性、革命性变革背道而驰。实现碳达峰碳中和,必须依靠科学的顶层设计、稳健的市场机制和持续的技术创新,而非急功近利的突击行动。

(以上内容由 AI 生成,请仔细甄别)

浏览量:0
收藏
探碳网    探碳ChatFAQ    碳冲锋的成因和危害?